空間感是幼兒很早開始發展的科學概念之一,也是許多高階科學概念的重要基礎。
摘自 劉豫鳳 親子天下Baby11期
幼兒的空間概念是循序漸進的,寶寶從爬的時期發展到走的時期,他探索的環境漸漸從平面擴展到垂直面,開始有了上、下的概念,也大概知道物體和自己的距離,有更清晰的空間感。
而空間概念的發展,須隨著年齡進行合適的引導,幼兒才得以理解吸收,不至於揠苗助長。
以下空間概念發展內容整理自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之認知領域

方向性部分:2歲左右最先有探索物體間的上下關係後,3歲時才會覺知物體間的上下關係,4歲左右能分辨上下、裡外(內外)、前後的空間概念,到了5歲大班階段,以自己為定位點的左右概念才較為清楚,不容易混淆。

形體部分,2歲時會先探索物體外形,3歲再分辨形狀、了解形狀的名稱,5歲會了解物體的形狀因觀察角度不同,會有不同的形狀。
我們可以如何陪伴幼兒發展空間概念呢?
嬰兒時期,打造一個安全的環境,讓幼兒盡情的探索,他可以透過爬行,建立方向感,像是要拿到一個吸引他的玩具,要往哪個方向爬,爬多遠;可以透過五感,感受物體的外型,像是拿到寶特瓶,兩手抓抓摸摸,嘴巴咬瓶蓋,感受寶特瓶的形體。而探索的機會越多,就能讓大腦的空間感神經元連結得更緊密。
幼兒在發展空間概念的同時,也在增進他的手眼協調能力,透過具體的操作,幼兒才更能理解其中的概念。
嬰幼兒時期玩的投球遊戲,可以讓幼兒感知洞的存在,發展視覺深度,同時也增進物體恆存的概念。幼兒可能會反覆的投球,他們喜歡重複性的活動,因為這會為他們帶來安全感及愉悅感,同時也會帶來成就感。

圖片來源:淘寶網-領悅蒙氏教具
進階的活動,可以玩形狀配對箱,一開始可以由家長放入配對好的形狀,示範給幼兒看,漸漸地,家長將對應的形狀拿好,由幼兒投入。
建議一開始使用讓幼兒能從上方放入形狀的教具(像是手抓板或是箱子式的配對組),以利幼兒能對準目標處,放入配對的形狀。可以一次只給一種形狀,讓幼兒熟悉操作的方法後再給另一種形狀,這樣一來能增加孩子的成就感。
也可以用家中有的物品,像是水杯、湯匙、畫筆、石頭等等,將其形狀描繪在紙上,讓幼兒配對。

圖片來源:https://littlepinelearners.com/
而幼兒對形狀的認識,最初步是由模仿開始,模仿家長的示範行為,進而對形狀產生興趣,再不斷的探索形體,進行配對的活動,熟悉物體的外形後,才能進階拆解圖形,再拼湊組合成原本的形體。有了分解、拆解的概念,就比較容易從圖中找關聯,這也是引導幼兒拼圖遊戲的前哨活動。
形狀配對
除了上述的形狀配對活動外,還可以依幼兒的能力給予下一階段的挑戰,像是玩貼紙書,裡頭有較為複雜的圖形需要觀察,會運用到幼兒的判斷及推理能力,以將正確的貼紙貼在適當的位置上。
認識形狀
用不同的素材,創造趣味性,讓幼兒能玩中學,而這些活動的前提,孩子需要有小肌肉控制能力,能搓揉黏土及移動冰棒棍。
使用黏土搓長條,放在圖卡上,做出跟圖卡內容一樣的形狀。在紙上畫下形狀,或下載形狀圖卡列印出來,放進A4透明資料袋中,用黏土搓長條後,放在圖形線條上。
冰棒棍排形狀

檔案下載連結:https://thestemlaboratory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6/07/Building-Shapes-Task-Cards.pdf
用手指點描形狀或是用點點筆點在圖形的線上(也可以用棉花棒沾顏料試試喔!)
先向幼兒介紹有哪些形狀,這些形狀「碰」的一聲撞在一起,變成了房子、車子、桌子等等的東西(可以請孩子發揮想像力,形狀可以組合成什麼,再由家長協助添加幾筆,讓圖形更具象),再請孩子幫忙這些形狀描出線條,塗上顏色。



如果您的孩子想挑戰難一些的配對活動,可以試試較多形狀的配對圖形,六形六色的積木應用。
先使用彩色版本的圖卡,有相同的顏色及形狀讓孩子嘗試配對,讓孩子能將積木放置在相應的位置上。
六形六色形狀對應
檔案下載連結:http://www.raebear.net/goodies/patternblocks/


進階挑戰,使用黑白版本的圖卡,讓孩子只用圖形感知能力進行配對活動。


有了形狀的概念後,可再利用形狀引導幼兒進行其他空間感的活動,我們下次分享見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