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的父母普遍對於孩子學習語言上有著相當高的焦慮感,一來是因為大環境使然,二來則很可能是因為自己自小學習外語的經驗。當大環境需要我們的孩子具備更多的語言能力,而自己的學習經驗又不是太愉快,亦或者不太確定自己的經驗是否值得複製時,對於孩子的語言學習有比較多的擔心,也就顯得不意外。
要讓孩子開始學習外語,究竟應該提供怎麼樣的環境呢?
根據語言學者早在2010年的研究,寶寶們在出生的第一個月就已經具備了分辨不同語言音韻的能力。
當我們在照顧寶寶時自言自語說了一些華語;在長輩來家探訪寶寶時說了一些台語、客語;甚至我們邊照顧寶寶邊追劇時,電腦或手機播出來了一些韓語或英語,寶寶們都能從這些語言的發音、音韻等不同特徵,分辨出這些是不同的語言。
換句話說,寶寶對於聲音是相當敏感的,而語言的學習最重要的起點,就是在於「聽」的能力與認知辨識。
透過聽覺的刺激,寶寶會辨識、模仿、學習不同語言的語調與發音,並且從我們使用語言的方式逐漸理解各種「詞組」的語意,接著才開始學會使用這些語言。
那麼,我們該怎麼增加或刺激孩子的聽覺呢?又或者,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刺激,才能增加寶寶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呢?
答案也很簡單,就是讓寶寶們多聽「不同的語言」,學習「不同的語調」。
在幼幼寶的階段,如果爸爸媽媽們可以增加寶寶對於不同語言的聽覺接觸,讓他們常常聽到這些未來可能需要學習的語言,那麼就已經對學習兩種以上的語言踏出第一步囉:寶寶會開始辨識、模仿。研究也顯示,暴露在一個語言的環境下越長,一個人學習這個語言的情況就會越好。

要怎樣增加孩子們「聽」的時間呢?
爸爸媽媽們不妨多利用坊間一些搭配有音效的繪本、歌謠本,不管是點讀形式的,或者是重複播放的音樂專輯,只要適齡,都能達到一定「洗耳朵」的效果。
目前設計給幼齡的孩子聽的歌謠專輯或點讀本,多半都會安排較短且押韻句子,搭配有趣的內容與樂曲,達到吸引孩子學習的效果。
若是父母們有興趣嘗試自己讀給孩子聽,也可以搭配提供給幼齡孩子的英文版本操作書,用唸歌謠的方式來引發孩子的興趣。
但,很多對於自己的英文能力焦慮、質疑的父母們,可能還是會擔心,自己的英文不好,除了用播放現成教材的方式給孩子聽之外,還有沒有其他刺激孩子聽覺的可能呢?
若您是羞於開口說英文的父母,建議在幼幼寶時期還是可以在家多說不同的語言,最容易的就是大家自己的母語。
因為,即使不是大家意圖要讓孩子學習的語言,不同的語調刺激,還是可以讓寶寶在幼齡階段就練習打開耳朵去聽與觀察,而「學習豐富的語調」對於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,都是很重要的基礎。
所以,當家庭環境本身就充滿各種有趣、流暢的語言,寶寶很輕鬆地就會沉浸在一個舒服自然的語言學習環境中。
當然,就學習特定語言(例如英語)而言,最好的狀況還是父母跟著孩子一起成長、學習,日後再讓我們一起分享簡單學習、練習語言的方式。
但在這之前,不妨開始讓家裡成為學習語言的友善環境:開始跟妳的孩子多說各種語言吧!
文獻參考